12月27日,五菱紅標新能源轉型的又一款力作——新時代純電多用途車五菱之光EV正式亮相。全車配備20處可拓展區域,以超高拓展性,滿足新時代下人群的拓展自由、空間自由、裝載自由、出行自由;同時,洞悉用戶需求,新車創新配備對外放電及座椅純平放倒功能,五菱之光EV不僅將打造新時代靈活多能的新標桿,也將再現“地球上最重要的一款車”—五菱之光的奮斗精神,成就新時代自由之光。
作為一款擁有21年歷史的傳奇車型,五菱之光以其領先行業的產品力,滿足一代奮斗者最迫切的需要,開創微車時代的第一縷奮斗之光,助力超534萬家庭實現創富夢想,被《福布斯》雜志評為“地球上最重要的一款車”。
時代在變,奮斗的精神永遠不變,隨著時代與新興經濟的蓬勃發展,新經濟下的多元靈活創富群體,不只需要一臺能陪伴奮斗的“賺錢工具”,更要追求物質財富、精神財富雙自由。秉持著“人民需要什么,五菱就造什么”的理念,五菱之光EV以其超高拓展性,全面符合新時代新經濟下人民想要的“高效、靈活、可拓展”,滿足全年齡段、全領域、全場景的“用戶自由”。從微車時代奮斗之光到新時代的自由之光,五菱之光EV也將重新定義“地球上最重要的一款車”。
拓展自由:用戶自定義的創富神車
一直以來,五菱紅標始終秉承“不斷進取,為民創富”的理念,為一代代奮斗者提供創富神車。而在地攤經濟、直播經濟、新農經濟等新型經濟興起的當下,用戶對創富工具的需求愈發多元化。傳承經典的五菱之光EV,依托其豐富的可拓展性,完美適配新興經濟場景和傳統經濟場景。
“想怎么改就怎么改”,五菱之光EV全車預留20處M6標準螺紋安裝孔,尾廂14處安裝孔支持儲物格、安置架等常見拓展配件安裝,副駕儀表板可根據不同場景,安裝多功能折疊桌板、杯托、手機支架等裝置,提供豐富的拓展儲物空間,為用戶定制化改裝提供無限可能。車頂配備行李架,提供2.4㎡車頂拓展空間,進一步增強拓展可能性。
同時,五菱之光EV支持對外放電,車頭慢充充電口支持220V交流電對外放電,功率可達3.3kw,滿足日常大功率用電需求;前排及尾廂配備12V直流電源接口,最大放電功率可達120W,支持車載冰箱、氛圍燈等小功率電器使用。三處對外放電功能設置,讓用戶告別電源焦慮,無論擺攤還是直播,都能確保“移動小店”時刻帶電。
空間自由:設計賦能百變空間
“多拉一箱貨,多賺一份錢”,這是每一代奮斗者最樸素的訴求,也是五菱的一貫的追求。五菱之光EV采用體塊堆疊式設計語言,打造經典方盒造型,不僅美觀時尚,更確保車內空間的高得房率。
在座椅設計上,五菱之光EV的副駕、后排座椅支持純平放倒,對車內空間進行再優化。五菱之光EV后備廂初始容積達527L,當座椅全部放倒后,尾廂長度達1623mm,最大拓展長度達2403mm,尾廂容積增長至1117L。在后排折平的情況下,五菱之光EV尾廂可輕松裝下72個408*272*128mm尺寸的啤酒箱。
裝載自由:實用至上裝卸更省力
五菱紅標始終堅持站在用戶的立場,為奮斗者提供創富神車。調研發現,用戶在裝卸貨物時經常遇到三類問題:一是尾廂門洞過小,大件貨物裝卸困難;二是尾廂開啟角度小,裝卸時會經常碰到頭;三是尾門檻過高,貨物裝卸費力。基于對用戶痛點的深入洞察,五菱之光EV對車身結構進行針對性優化,滿足用戶裝載自由。
新車采用雙側滑門設計,側門洞開度達595mm,拉貨載人均可輕松穿行。同時,五菱之光EV尾門方正,面積超1㎡,開啟角度接近90°,最大高度1823mm,裝卸貨物不碰頭,尾門門檻高度僅569mm,與膝齊平,上下裝卸更省力。
出行自由:小巧靈活暢行無阻
五菱之光EV車身設計精巧,整車尺寸3685/1530/1765mm,軸距2600mm,1530mm超窄車身,具備極強的通過性。無論面對城市擁擠路況,抑或老舊小區狹窄道路,都能靈活穿梭,穿街走巷、上山下鄉如履平地。
同時,通過對前擋傾角、前保導風氣簾、尾部低風阻設計等全車9處細節的優化,有效降低五菱之光EV風阻系數,使新車擁有更低能耗和更高能效表現。在實際測試中,五菱之光EV百公里綜合電耗僅10.1kWh,每公里用車成本低至6分錢,真正滿足用戶出行自由,為奮斗者提供好用好省的創富神車。
在電池安全上,五菱之光EV與國內頭部電池廠商合作,采用兩百萬銷量碰撞0自燃高品質電池,其生產工藝媲美半導體級,最大程度確保電芯生產高標準。24h全天候云端安全管家則為電池安全再上一道鎖,如果發生熱失控,會在2秒內發出警報,并通過電話、App、短信等形式快速通知用戶,最大程度減少用戶財產損失。
致敬每一代奮斗者,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下,五菱紅標始終將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,不斷進取,為民創富。新時代純電多用途車五菱之光EV,不僅是五菱紅標為新時代人民打造又一款的創富神車,也將為新業態新模式下的國民經濟注入活力,打造新時代靈活多能的標桿。而在未來,五菱紅標也將繼續緊跟國家政策,積極響應減碳戰略,加速推進商用車新能源轉型,做新能源商用車領域的普及者和引領者。
(責任編輯:龔磊)